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

大意在哪裡?---結構分析法找大意

一、實施理念
國語第十三~十六課都是故事體的課文,而學生也已經具備用刪除法找大意的先備知識,所以希望藉由有趣的故事閱讀,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,並利用結構分析法(開始、經過、結果)幫助小朋友找出文章的重要訊息,抽取出文章主要概念,形成文章大意,加強學生閱讀理解及識字能力。
二、實施流程
(一)看圖說故事
老師展示課文掛圖,利用閱讀理解「預測」策略,讓學生看掛圖說故事,故事內容由學生自行想像。
(二)大聲朗讀
1.範讀-老師先將課文故事內容以說故事的型態表達出來。
2.領讀-老師先讀一句,學生再跟著讀。
3.交互讀-每一組讀一段落,輪流讀完。
4.接讀-老師指名一個學生讀,讀到中途另指學生繼續讀。
5.齊讀-最後,由全部的同學齊聲朗讀一次。

教學活動照片
先來討論--開始--發生了什麼事?



我來畫插圖~

我報告得還不錯吧!!

哇!每一組都把結構圖做得很精采喔!!
!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(三)答問與提問
1.老師以「六合法」~何地(where何時(when,何人(who何事(what為何(why如何(how)提問。
2.老師協助小朋友在答案中尋找重要訊息,做為引導學生對於故事內容的理解。
(四)故事結構分析法
各組小朋友經過討論,運用故事結構分析法(開始、經過和結果),完成故事的結構圖。
(五)重複說故事
各組小朋友由老師指定號次上台,並展示他們完成的故事結構圖,依自己的話說出大意,表達整篇故事情節。
小省思:
1.    故事閱讀讓學生對語文學習比較不會產生壓力,上課中比較能夠投入和同學、老師一同討論故事內容。
2.    各組一起完成故事結構圖,優點是能合作學習,缺點是有些學習較弱勢的小朋友會變成「客人」,所以老師必須適時引導(例如:請這些小朋友幫忙畫插圖),避免這些小朋友被小組邊緣化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